English

多些“庖丁解牛”少点“隔岸买牛”

1999-12-29 来源:光明日报 谭天 王金锋 我有话说

在高校招生门槛居高不下,社会就业门径“走高”,家长、社会“热望中烧”的“合力”下,一个省级重点中学如何保住“名节”,求得发展,如何看待和操作素质教育?近日,笔者走访了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校长尚野村。

尚野村认为,素质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,正当其时,但实践起来却是“迷离”的多。我们现在所处的初级阶段,不能固守住传统教育的“金汤”,更不能把素质教育仅仅作为谈资和什么都能放的“筐”,故应多些“庖丁解牛”,少点“隔岸买牛”。

他说,我们日常习惯于把教育当作是有自己固有模式的封闭体系,但教育确需随观念发展而变化。我们必须考虑现代科技信息业发展对教育的挑战。把学校、课堂看作没有围墙的平台,甚至把校门内与街市相通的路看作是学习与社会的“T型台”的话,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、教师素质取向,对学生的褒贬取值等等,都应放到这个“平台”上来讨论。

尚野村认为,以现代教育适应现代的角度看,就是造就更多具有多种能力的人。而这个“更多”当然来自于“每一个”,如果积这样一个“分母”。如果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的话,他们就不能因为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受到冷落、漠视。为此,该校以差异为主题在教师和管理层中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,以期分解“差异”概念,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观。有的教研组和教师还借鉴“脱口秀、实话实说”的形式,在教师间、师生间就“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的差异,给其假以时日能和别人学得一样好吗”?“精益求精适合对学生的课业要求吗?中学生的错误率多少才是正常的”?“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,是兴趣使然还是接受能力的原因?我们的教育是补差、纠偏吗”?“如何发现学生天分、潜质?如何看待学生的可塑性问题”?等开展了对谈、辩论,创设了尊重差异的氛围。

尚校长说,正确处理好“个体”与“全体”、“特殊”与“共同”的关系,将“有教无类”的负责精神与“因材施教”的科学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,是一个说易做难的课题,在许多大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学分制的现阶段,寄希望于中学班级的自由流动,单科的大幅度跳降级,同样的课安排不同的进度是不现实的。既要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,又要“挖潜”发展,我们的做法就是“抓中间,促两头”。

尚野村的解释是,相对于“两头”来讲,“中间”是一个人数比例居多,可塑性强,潜能待诱发的“族群”。这些学生经过“抓”可以有所前进。他们的前进,反过来可以促进“前头”,拉动“后头”,具体说,要做到三个方向,即:面对每一门学科,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发展,面向每一节课,精讲多练,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;面向每一个学生,因材施教,让优等生吃得饱,让中等生吃得好,让后进生吃得了,从而促进全体的大面积跳动,1999年考入高等院校学生704名,升学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。

尚野村说,所有跨入21世纪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:是通过进一步解放人还是束缚人来获得教学质量与教育的发展?是对学生的一生也就是未来的“可持续发展”负责,还是对其一时负责?知识经济以人为本,人是第一性的,知识是第二性的。但这个人需是高素质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。课堂作为学校师生最基本的工作、学习、交流形式,完全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平台。用平台来观照课堂教学,一是较易确立学生的立体地位,主角意识。二是便于强调教师“导”的作用、水准和“导”的时空限制,减少外延,强调“导”的效率、效果。

尚校长说,社会正走向开放,计算机走进学校、家庭,正在使得传统的大学教育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。有限的中学时段教育最好要与社会需要这个大平台对接,故中学教育这个平台也应说是开放的,有了开放,才有改革和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